在京剧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并行不悖的两条主线,而艺术家们的风格特色,往往是衡量其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尺。近期,网络上对于京剧名家于魁智的评价引发了热议,一句“四不像”的论断,不仅折射出公众对于艺术家个性与流派继承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再度挑动了京剧艺术圈内外关于“模仿与创新”界限的敏感神经。在这看似尖锐的批评背后,实则隐藏着对京剧艺术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尊重与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在新时代下绽放新的艺术光彩?
“于魁智在天津被称为四不像,学余不像余,学杨(杨小楼)不像杨,学杨(宝森)不像杨,学李(少春)不像李。”以上是微头条中的一则评论,很显然,这是贬于的言论,但也很显然,此论不无偏颇之处。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这种关于于魁智“四不像”的言论肯定只是一家之言,绝非天津戏迷们的口中之言,因为天津戏迷大多懂戏,绝不会说出于魁智“学杨(杨小楼)不像杨”这种外行话。
倘因为,倘若以“像不像”为标准评论一位京剧演员的演唱艺术的话,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近二百年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每一位前辈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成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包括表演艺术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向前发展的,否则势必缺乏生命力而消亡,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京剧从孕育,到诞生,再到成熟,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变”字,是一个不断地吐故纳新的过程,由此,才成就了京剧艺术史上的三次巅峰。那时的京剧先贤尊崇的是“似我者生,像我者死”(梅兰芳)的创作理念,秉持的是“把我捏碎了变成你,而不是把你捏碎了变成我”(郝寿臣)的艺术方法。
对于那些即便是能够惟妙惟肖模仿出他人表演艺术的演员,不屑的评论说:“学的再像也是个第二”(王瑶卿),瞧,这句话是不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的翻版?谢天谢地!幸亏那时的京剧先贤,艺术大咖们没有将“像不像”奉为艺术法则,否则哪里还会涌现出熠熠生辉,灿若星河的京剧大师及艺术家,以及玲琅满目,五彩缤纷的各种流派艺术?
如果“像不像”为标准?那对于京剧先贤们的评价或许就要发生颠覆性的结论。“四大名旦”中除了尚小云有几分像陈德霖之外,梅兰芳、程砚秋和荀慧生他们都像谁?“四大须生”中除了谭富英有几分像其祖、父之外,马连良、杨宝森和奚啸伯他们都像谁?周信芳又像谁?再往前,“前三鼎甲”像谁?“后三鼎甲”又像谁?那些创造出京剧这个剧种的每一位鼻祖先贤们又都像谁?倘若以“像不像”为标准,他们岂不都是四不像,八不像,甚至是十不像?
综上所述,艺术的评判不应简单停留在“像与不像”的表面,而应深入其内涵与创新。京剧作为国粹,其生命力在于传承中不断创新,每个时代的京剧大师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融合个人特色,推陈出新,才得以成就一番辉煌。于魁智的“四不像”之说,换个角度看,恰是其在艺术道路上不懈探索、勇于突破的证明。在评价一位京剧演员时,我们应当超越单纯的模仿度量,而是要看其能否在保留京剧韵味的基础上,赋予角色新的生命,是否能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正如京剧的发展史所示,正是这些“不像”之处,构筑了京剧艺术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壮丽景观。因此,对于于魁智以及所有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探索者来说,敢于跳出框框,追求艺术的真我,才是通往大师之路的正确方向。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跨越时间的河流,继续在人们心中回响,而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复刻。在这个意义上,“四不像”或许正是京剧艺术前进路上,最值得骄傲的标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