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剧史上,艺术家们的命运如同戏中人生,波澜起伏,各不相同。越剧小生尹桂芳,尽管艺术造诣深厚,却未曾有机会涉足电影银幕,留下一片空白;而与之相对,著名越剧旦角袁雪芬,则凭借其在舞台上的卓越表现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在戏剧领域内名声斐然,更是在影视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袁雪芬是如何在艺术道路上独辟蹊径,几乎成为最早的影剧两栖演员的呢?
相对著名越剧小生尹桂芳一生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的境况,著名越剧旦角袁雪芬却拍了一部故事片和四部越剧电影,差一点成了最早的影剧两栖演员。袁雪芬为何能有这样的机会?这要从袁雪芬1946年5月创演越剧《祥林嫂》说起。《祥林嫂》改编自鲁迅著名小说《祝福》,在当时属于“大胆”之作,理所当然地受到进步文化界的热情关注,未演先热。
1946年5月6日晚,越剧《祥林嫂》在明星大戏院进行预演,招待文化界人士。令袁雪芬没想到的是,田汉、洪深、黄佐临、史东山、白杨、胡风……等众多文化界“大腕”都来了,堪称文化界的一次“群英会”。这天袁雪芬表演非常成功,她没有因为台下坐着许多名人而紧张,她依据自己熟悉的生活,再现着祥林嫂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
而且那天她嗓音格外顺畅自如,时而降低,时而升高,有的地方甚至高到A调,演出效果非常好。田汉、洪深、胡风等一致对《祥林嫂》给予高度评价,对袁雪芬的表演大加赞赏。他们认为袁雪芬的表演非常生活化,同时又极具风格和才情,不落俗套,把一个善良劳动妇女的性格表现得非常深刻感人。洪深则说,这个演员好,我喜欢她的表演,戏没有空白的地方。
果然《祥林嫂》的演出轰动了上海,连演了三个星期,场场客满,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和消息,袁雪芬和雪声剧团更是名闻遐迩,声名鹊起。而田汉和洪深由于非常赞赏袁雪芬的演技,就想把她介绍到电影和话剧界去。此后电影导演陈鲤庭和吴仞之便纷纷向袁雪芬发出邀请,请她在电影《幸福狂想曲》和《小桥流水人家》担任女主角。尽管拍电影既有名又有利,但是,袁雪芬婉言谢绝了。她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不熟悉电影表演,国语(普通话)又不好。但田汉、洪深等人坚持说:艺术是相通的。你能塑造好祥林嫂,也一定能演好其他人物。
但袁雪芬就是不为所动,因为越剧改革还在进行中,袁雪芬舍不得离开越剧。一转眼便到了1948年初,洪深根据自己早年在重庆创作的话剧,改编了名为《鸡鸣早看天》的电影剧本。故事发生在抗战胜利已成定局后四川的一个小城镇上。影片以独特的构思,只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一个公路小旅馆里几天中发生的事情,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国统区诸般光怪陆离的生活景像。上海启明影业公司立即列入拍摄议程。
洪深认为其中大嫂一角非常适合袁雪芬,且非袁雪芬莫属,便亲自带人来找袁雪芬谈签约。谁知袁雪芬又是一口回绝,还是推托不会国语等等。但是电影公司老板周振明闻讯后仍执意要求袁雪芬参演,就亲自再上门拜访袁雪芬。袁雪芬盛情难却,她想了个“缓兵之计”,便说:我是个越剧演员,如果拍越剧《祥林嫂》我倒还可以考虑,至于拍电影实在是难为之举,还是算了吧!
袁雪芬以为这么一说,周振明就会“知趣而退”,谁会要拍越剧《祥林嫂》呢?谁知周振明竟爽快地回应道:好呀,越剧《祥林嫂》这么卖座,正是我也想拍的。这样吧,作为交换,你先主演这部《鸡鸣早看天》,然后我再投拍你的《祥林嫂》!于是,袁雪芬无法“食言”,只好答应下来。毕竟能将越剧《祥林嫂》搬上银幕,也是袁雪芬非常希望和高兴的事。很快,电影《鸡鸣早看天》就完成了全部内景拍摄。袁雪芬扮演的大嫂戏不算多,台词也不多,基本靠眼神和动作来塑造人物,但袁雪芬悟性很高,很快便适应了镜头前的表演。
有几个闪回出嫁前的姑娘镜头,导演应云卫大叫漂亮、漂亮。所以袁雪芬的首次“触电”是成功的。1948年2月24日,上海《大公报》发表了题为《祥林嫂投身影坛,袁雪芬变成村妇》的专访,一时袁雪芬俨然成了上海滩上的“电影新星”。1948年2月21日晚,电影《祥林嫂》便在中电二厂摄影棚开拍。电影基本上是按1946年的演出台本拍摄的,导演南微在内容和艺术上又作了新的加工和探索,还增加了实景拍摄。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努力,我国第一部越剧影片《祥林嫂》终于拍摄成功。
虽然影片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进步文艺界总体来说对影片是肯定的,认为它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保持了原著素朴的风格,写实的表现了生活美,给人以真实和亲切感觉。袁雪芬扮演的祥林嫂,对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有真切的体验,很好地再现了这个牺牲于封建礼教下的悲剧形象。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内心上,都获得极大的成功。两部电影拍摄完成后,袁雪芬又与范瑞娟搭档,恢复了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上演越剧《珊瑚引》。
同时,电影《祥林嫂》也在该院上映,每天两场,卖座很好,上座率反而远远超过了《鸡鸣早看天》。可惜因年代久远,该片似乎已失传,令人惋惜。
1949年9月袁雪芬从北京开完政协会议回来,就觉得雪声剧团要告一个段落了,她应该参加国家剧团。到了年底,为了给大家筹集“解散费”,袁雪芬便决定将之前雪声剧团上演的《相思树》一剧搬上银幕,所得报酬正好分发给大家。《相思树》一剧,该剧取材于民间传说,表现的是一对夫妻对爱情忠贞不渝,最后双双殉情,变成两棵相思树的故事。
袁雪芬在电影中扮演主角贞夫一角,在唱腔上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男调腔。如今该影像在网络上能搜到。在电影《相思树》拍摄同时,文华电影公司又选取几个越剧小戏和片段,联合拍摄成五彩电影《越剧精华》。这是根据越剧传统老戏改编的带点喜感的小戏,只有十来分钟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众生相,没有多少情节。至今在网上还能搜到这一段影像,虽然画面粗糙模糊,但却是现存袁雪芬最早的舞台银幕形象,因而弥足珍贵。
1952年底,领导上决定由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拍摄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艺术片。影片上映后,即在国际上赢得荣誉,获得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在国内也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喜爱,上海三十多家电影院连映一个月,卖座也在全国创造了纪录。影片如此受人欢迎,是与袁雪芬、范瑞娟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成就分不开的。
但由于拍摄时间较长,受拍摄设备和时间制约,演员情绪不够连贯,也不都是最佳的表情动作,袁雪芬自己对祝英台形象的塑造有许多遗憾,但是,《梁祝》仍不愧是袁雪芬表演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越剧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978年6月,已经56岁的袁雪芬再次走上银幕,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越剧影片《祥林嫂》中扮演老年祥林嫂,青年、中年祥林嫂由金采风扮演,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戏曲片。这时的袁雪芬历经“特殊十年”,某些遭遇竟与祥林嫂一角有些类似,因而袁雪芬对祥林嫂的内心体验更加深刻,外部形体动作表演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唱腔更是深沉委婉、细腻感人,可以说已瑧炉火纯青的完美境地。
祥林嫂是袁雪芬化毕生精力创造的一个角色,也是袁雪芬留给后人最经典的舞台形象之一。这一版的电影《祥林嫂》成为袁雪芬表演艺术的“绝唱”,也多少弥补了194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考贝轶失的遗憾。影片完成后,袁雪芬就渐渐淡出舞台,转行剧院的行政工作,为越剧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袁雪芬的艺术生涯,是勇气与坚持的赞歌,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从越剧舞台上的《祥林嫂》到银幕上的《鸡鸣早看天》,再到多部越剧电影的精彩呈现,她不仅跨越了艺术形式的界限,更在每个角色中倾注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细腻的情感。尽管面对诸多诱惑与挑战,袁雪芬始终不忘初心,以传承与发展越剧艺术为己任,最终不仅在戏剧舞台上绽放光芒,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是对后辈艺术家们的一种激励,提醒着每一位追求梦想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艺术的真诚与热爱,永远是通往成功与不朽的桥梁。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