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表演的杨白劳:应该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

在京剧艺术的历史长河中,1950年是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年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率先携手叶盛章加入国营剧团,开启了京剧艺术新篇章。随着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并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再到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的成立,李少春不仅担任要职,更引领了京剧艺术的新发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春,李少春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成功挑战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经典角色杨白劳,其精湛表演不仅让观众动容,更在京剧现代戏的探索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1950年6月,李少春率先同叶盛章参加国营剧团,将自己挑班的“起社”,同叶盛章创建的“金升社”并入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1年,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他任京剧实验工作团第三团团长。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成立,他任一团团长,此后便形成了以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为领衔主演的表演艺术家群体。

1958年春, 李少春大师又完成了一个空前杰作, 在短暂的时间里他极成功地上演了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空前是因为李先生从没演过现代戏,也没有杨白劳的人生经历,他有的是非凡的艺术天才和无穷的创造智慧,所以他演的杨白劳,令观众落泪,令同行钦佩,令后来人拍掌叫绝!这出戏虽然无法与后来的八出“革命样板戏”相比,但它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众多京剧现代戏中比较有影响的一出。据我所知,除李少春先生外,作为“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也曾在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参与过此剧的排演,此外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唐韵笙先生也在1958年沈阳市京剧团排演的此戏中饰演过杨白劳。同时,曹艺斌先生也在大连京剧团排演的《白毛女》中饰演了杨白劳。

图片[1]-李少春表演的杨白劳:应该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集雅曲艺网

李少春先生这出精心设计的《白毛女》,在艺术成就上都备受瞩目,李少春先生是在唱、念、做、表中努力地把现代元素融入京剧表演程式,在尽量以普通话的四声韵律取代京剧原有包括上口字、尖字在内的湖广音及中州韵,从而使杨白劳这个现代人物在近似京白的普通话念白中更具有接近时人的现代气息。

李先生的杨白劳从出场到自尽, 悲惨二字贯穿始终。李先生鲜明塑造了悲凉穷苦,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形象。除夕被逼卖女、无奈自尽时,先生的演唱声泪俱下,表演层次分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挣扎悲愤与无可奈何。“紧皱的眉头得舒展”等唱段,技艺精湛卓越,让观众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到角色的鲜明性格和浓郁情感。

演出之时,《白毛女》场场爆满,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文艺界。

他首创京剧舞台上的现代人物“杨白劳”,让内外行看后拍案叫绝!他悲哀地地唱着“躲债七天离家外,十里风雪转回来,劳碌饥寒能忍耐……”声音苍老悲凉。胆怯的轻声叫门,喜儿见到了悬心思念的老父亲欣喜得叫道:“爹”时,李先生的手捂住喜儿的口,恐惧的转望门外,摆手进屋,紧张又缓慢的唱出“切莫高声惹祸灾”。此时观众几乎神情凝滞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活生生的杨白劳,苦难重压下的杨白劳,再不见黄天霸、汉刘秀、美猴王……的丝毫影子了,人们在叹服中被吸引入戏了。李先生演杨白劳,在情感上是递进的。只有‘扎红头绳’时,杨白劳是真正放松的状态,从穆仁智敲门开始,到见到黄世仁、按手印签下女儿的卖身契,杨白劳面临的痛苦在剧情发展中层层递进,他的内心也在痛苦中不断纠结着。当纠结走向绝望与确定时,杨白劳选择了喝下盐卤自杀。

一位演了几十年传统戏、古典戏的艺术家,一跃变成了现代生活中凄苦哀怜、怯懦无助又悲惨的赤贫老雇农。李先生逼真地演活了一个真正的杨白劳。李少春谈起《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是怎么塑造的。“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是戏曲艺人,没有杨白劳那样的贫下中农生活。他说:‘我有一个亲戚,从农村来到我们家,他很局促,也不敢坐,只坐在椅子边,给他倒一杯茶,他颤颤巍巍地双手去接,接过来又不敢喝,也不敢吃东西,我把这些细节用在杨白劳身上,特别合适。”

让人几十年不忘的是李先生处理杨白劳服毒自尽时死亡的一刹,杨白劳在绝无生计的重压下,决心一死,当唱道“抢过了盐卤连口饮……”后他狠狠地灌下几口盐卤后,腹疼如绞,天昏9+地暗,最后挣扎。这里他绝妙地用了一个打击乐,扫头快速的伴奏声,伴以弦乐合奏,脚底下用了几步干净、清楚大幅度的倒步动作,表现他再也支撑不住的垂危状态,突然他用了一个挺直、清晰又干净的“硬僵身”技巧,猛地仰面朝天硬摔倒地,僵挺死去。李先生的处理太好高明了,太恰当了,太动人了。这也只能是京剧艺术大师的处理和表演,它具有十足的含金量,应该承认这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峰巅之作。

李少春先生在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一角,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高峰,也是京剧艺术现代化进程中的璀璨明珠。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为基础,巧妙融合现代元素,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杨白劳形象,让这一角色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从“扎红头绳”的温情到“抢过了盐卤连口饮”的绝望,李少春的表演层次分明,情感递进,尤其是他处理杨白劳死亡瞬间的精湛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对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京剧艺术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李少春先生的《白毛女》不仅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文艺界,其艺术魅力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成为京剧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