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艺术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光影交错,更是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尹桂芳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是事业,而不是金钱,以不向国家和人民伸手为荣。”这句话不仅是她一生的座右铭,也是她行动的指南针,引领着她与芳华剧团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6至1959年间,上海市的18个越剧团被派遣至西北乃至更远的地方,这是一场艺术的长征,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
上海的这一举措,旨在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是希望推动越剧这一传统剧种的多元化发展,而且优化了上海本地剧团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高效。
而尹桂芳和芳华剧团的行动,正是这一宏大计划中的一抹亮色,他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展现了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那个时候,处于东南沿海的福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急需文艺力量。得知上级有意让芳华支援福建后,尹桂芳没有丝毫犹豫。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她拥有着令人艳羡的一切——舒适的环境、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及无数粉丝的追捧。
然而,当国家和人民的召唤响起时,尹桂芳毅然地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在她的带领下,芳华剧团的63名演职人员及其家属共计160余人,以惊人的速度响应号召,短短十日内便整装待发,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南下之路。
尹桂芳面对上级的信任,只有一句坚定的承诺:“只要组织信任,我坚决执行,保证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简短的话语,却凝聚了对使命的无畏与对艺术的忠诚。
芳华迁往福州的消息不胫而走,上海的街头巷尾充满了对尹桂芳的不舍。戏迷们聚集在剧院前,不愿相信心中的偶像即将远行。当得知部分极端的“尹迷”甚至计划以卧轨的方式阻止尹桂芳离开,她心中五味杂陈。
为了安全起见,尹桂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提前一天秘密启程。然而,即便是在黎明前的暗夜中,当53次列车缓缓驶入站台,依然有忠实的戏迷闻讯赶来,他们的眼中满是不舍的泪水,心中充满了对偶像深深的敬爱。
在那告别的瞬间,尹桂芳探出身子,手挥向窗外,每一次挥手都似乎在诉说着千言万语:“回去吧,谢谢大家前来送我们!我们到福建后一定会努力,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这番话温暖又坚定,是对粉丝的安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而那一句“别难过,我们还会再相逢的”,既是安慰,也是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在福建,尹桂芳和芳华剧团成员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演出,不仅为前线战士带去了精神的慰藉,更为越剧在新的土壤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这段经历,不仅在越剧发展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更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典范,那句“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
尹桂芳与芳华剧团的故事,是艺术与家国情怀交织的传奇。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对艺术的无限热爱,更要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身影或许会渐行渐远,但那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家国的无私奉献,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这是一段关于梦想与牺牲、坚持与传承的壮丽史诗,提醒着我们:在每一个时代,总有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不负家国不负民”的高尚情操。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