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英是一位在越剧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老艺术家。从9岁踏入科班,到成为越剧吕派的创始人,吕瑞英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舞台功底,为越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将通过她的故事感受越剧的魅力,领略吕派艺术的风采。
大家熟悉的越剧李云霄,从去年到现在,频频出现在越剧热搜榜上,她所唱的流派创始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吕派越剧老师艺术家吕瑞英。
吕瑞英,这个大家戏称“现今越剧仅有的老艺术家”,9岁进入科班学戏,师从袁雪芬宗师,在袁学芬袁派的基础上,脱胎换骨,发展而成极具特殊的“吕派”。她自称是成长于越剧最阳光灿烂的年代。而今从艺84年了。
她年少学戏,在懵懂不知苦的年纪随班子出去演戏。积淀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为后来塑造越剧吕派经典人物形象,成立吕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越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谦虚地称自己还是“成为了一名称职的越剧演员在过去,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喜爱”。吕派从袁雪芬的袁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所有流派中,越剧吕派演唱难度其实是最大的,因为变化大,但是也是最具有特色的。
吕派唱腔在继承袁派委婉典雅、细腻隽永的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活泼娇美,明快清丽,昂扬明亮的旋律色彩,其唱腔曲调活跃多变,擅长在中高音区运营俏丽的小腔,其唱腔旋律华彩,富有活力。在舞台人物塑造上,丫鬟,大女主信手拈来,风格各异。
在众多舞台形象中,吕派的角色有些是以丫鬟的形象出现,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银心,《西厢记》中的红娘,虽不是主角,不是大青衣,但是确实舞台上缺一不可的角色,是舞台上最活泼,最亮眼的角色。
当然吕派也可以自己是主角,比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每一个角色都鲜活饱满,每一句唱腔都非常贴切人物形象,虽然吕派的唱腔难度极大,但是吕派跳跃多变的唱腔很贴合类似于红娘,银心,张九斤这类型活泼带有鲜明个性的角色。
1978年后再次回到上海(文革期间有一些波折,感兴趣的宝子,可以自行了解),成为上海越剧院的主要演员。在不断创作及塑造新的舞台形象之余,也不如管理层,1985年从老师袁雪芬手中,接过这个传承之棒,接任上海越剧院第二任院长,大概做了4年左右。
对于这个管理岗位,一院之长,吕瑞英老师这样说“我是赶鸭子上架”,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接过这个任务,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是体制的改制,吕老师说“越剧院从建院30年以来,从来不要考虑经济问题,全部拨款”。
她是继袁雪芬宗师之后,上海越剧院的第二任院长,其压力可想而知,但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们,最不缺的就是成事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变化,面对改制,面对困难,吕老师带领自己的领导班子及全团演职人员,闯出一条新出路,做了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众多流派老艺术家中,吕老师是最与众不同的,越剧这个讲究传承和发展的剧种,有嫡传弟子肯定是最好的,继承衣钵,但吕老师坚决不收弟子,当然如果有年轻人愿意来学,她也非常愿意教授,甚至倾囊相授。即使这样,还是不影响大家对越剧吕派的喜爱,前后有很多演员争相去学习吕派,孙智君、张咏梅、吴素英、陈辉玲、章益清、李云霄等人,都是越剧吕派不同时代杰出的代表。
对于传承和创新,吕瑞英老师这么说“唱是演员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这个手段是在体现人物的,通过唱去传达,流派是要流的,流派是要发展的,如果你完全学前人,你不可能所有的角色都适应前人的角色”。她希望年轻一代,要真正领悟流派的真谛,不要被套牢,让流派真正的流起来,当然,对于观众来说,也要包容,要容纳不同的东西出现。
对于今年32届白玉兰奖中,吕老师荣获“特殊贡献奖”,于90多岁高龄的吕老师来讲,她当之无愧,这一生她的大部分岁月都贡献贡献给了越剧,她自己也曾戏称,自己与越剧是相互成就的。对于此次荣获“特殊贡献奖”,吕老师说“得奖不应该是终极,应该是动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愿意为越剧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吕瑞英老师的艺术生涯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一个流派的诞生与成长,更感受到了一位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她的故事,是越剧历史的宝贵财富,也是年轻一代演员学习的榜样。吕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以吕瑞英老师为榜样,继续推动越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同时,也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和欣赏越剧中的多样性,共同期待越剧艺术的明天更加美好。
暂无评论内容